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这是一首中国人熟悉的乐曲,这是一曲东方红。30年前的某一次奏响,仿佛使这支乐曲具有了更深、更新的涵义。因为那次它畅响在浩瀚的宇宙,雄浑的曲调来自新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在北京西郊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可以找到另一颗东方红。当时一共制造了两颗完全一样的卫星,升空的那颗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方红一号”,而这颗就永远留在展台上了。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戚发轫 在1958年5月份,毛泽东主席在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的半年,就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表达了中国人民有能力、有信心登上宇宙空间的舞台。 这是中国政府在核弹、氢弹爆炸成功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周恩来总理亲自布置,主持专家努力将飞天的梦想变成现实。为了中国自己的卫星,课堂甚至摆进了中南海。 东方红一号电测组组长 刘福余 万事开头难,“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我们什么时候都是完全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就是在我们总装过程中,一个螺钉,一个弹片,掉地上以后,大家不找到那是绝不罢休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在绝密的状态下,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直径 东方红一号主管工艺师陈士祥 当时,周总理给我们提出的原则要求是十分明确的: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上得去,就是依靠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在20基地把它送上天;抓得住,就是依靠我们的遥测跟踪系统要准确地、可靠地工作,及时地给全中国人民预报我们国家第一颗人造卫星经过我们的时间和地点;看得见,用肉眼能够看见它;听得见,就是我们研制了一个《东方红》乐曲。《东方红》乐曲是电子音乐,这个电子设备要在严酷的环境下,正常可靠的工作,能够放出优美的《东方红》乐曲,鼓舞全中国人民。这是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1970年3月,专列把卫星送至酒泉发射基地。
北京卫星制造厂总装车间主任贾建民 北京市上百万的人涌到街上去庆祝游行,我也参加到了游行的行列中去。当时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都发了号外,我还保存着当时一张这样的号外。 很多人都记得,游行队伍中有自己的声音,他们听见太空东方红,他们也看见东方红一号的身影。人们传说,那亮点比所有的星星都明亮。 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四十多颗卫星,正是“东方红一号”使太空中有了中国的声音。
第1/1页
视频推荐
|